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白云翔:环黄海之路与中日韩的古代交流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8日 10:56    作者:    点击:[]

2020年8月15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19期)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系列学术讲座之“环黄海之路与中日韩古代的交流”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王青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白老师首先介绍了环黄海之路与中日韩古代交流的研究背景,以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为主体的东北亚各地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在全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交流交往离不开交通路线,因此交流或交往路线及其地位作用是东北亚各地古代交流研究的重要一环。中日韩交流路线有辽东陆路、海上水路两种,而后者更为重要。对于海上水路,有学者认为是横跨黄海或东海的“跨海之路”。白老师从航海技术、洋流流向两方面分析,并举鉴真东渡的例子说明这一航线在早期阶段困难重重,并不可行。

进一步,白老师提出了“环黄海之路”这一路线,并对其提出过程及含义展开介绍。2001年以来白老师一直关注和研究古代东北亚各地之间的海上交通路线,其认识和表述不断深化完善,所谓环黄海之路是指沿黄海近海北上、东进、南下、东进、又南下的倒“U”字形海上交通路线,按照现代海洋地理海域划分包含渤海、黄海及东海部分海域。“环黄海之路”由江苏至山东的“苏鲁段”、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庙岛群岛段”、环渤海近海的“渤海支线”、辽东地区黄海近海的“辽东段”、朝鲜半岛西部和南部黄海近海的“朝鲜半岛段”及朝鲜半岛至日本九州岛的“对马群岛段”等几部分组成。

图一 “环黄海之路”路线

随后,白老师分“前奏”、“序幕”和形成期的“三次浪潮”五个阶段介绍了环黄海之路的形成与中日韩交流的演进。公元前3千纪至公元前6世纪为“前奏”阶段,主要是史前时期和青铜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一阶段白老师分别介绍了以黄海沿岸和近海水路为通道的稻作农业技术传播,史前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文化交流,以及青铜时代苏、鲁、辽东、朝鲜半岛、九州岛一线支石墓的传播。这一时期环黄海各地相邻地区交流十分频繁,可能是陆路与海上通道并存。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末进入“序幕”阶段,苏鲁黄海近海水路真正形成,庙岛群岛为海上通道的南北交流继续,特别是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完州郡上林里出土的中国式铜剑可能意味着吴越青铜工匠的东渡。随后,公元前300年前后至公元前1世纪末,环黄海之路历经东北亚各地交流的三次浪潮,逐步形成。第一次浪潮发生在战国晚期,文献记载燕昭王时期燕地居民大规模向东迁徙,海路可能作为重要通道,这一时期铁器、铜器、瓮棺葬等都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例证。至秦代和西汉初年兴起了第二次浪潮,文献方面有《史记·朝鲜列传》、《后汉书·东夷列传》等存有相关记载,实物方面铁镰刀、带圆穿梯形锄板、瓮棺葬文化、铜镜等体现沿海路传播的特点。至第三次浪潮,文献有大量汉武帝时期征伐朝鲜的记载,朝鲜半岛北部已作为汉王朝政治版图的一部分,有坟丘墓、钱币、铜镜等诸多汉文化因素在日韩地区传播。

图二 环黄海之路第二次浪潮——瓮棺葬文化

接着,白老师对环黄海之路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做出总结,即环黄海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人群移动之路、政治军事和外交之路,并逐步成为商贸之路。环黄海之路研究对于古代中日韩交流研究、对于东北亚古代社会和文化研究等意义重大,同时又是整个丝绸之路研究重要的一环。

讲座最后,白老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解答。王青老师对讲座内容做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参会师生向白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线上形式,山东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60余名学员及其他来自国内外高校及考古文博单位的师生250余人共同参与学习讨论。(文/赵怡然)

上一条:山东大学考古学科部分骨干教师赴河南、山西等地参观考察与洽谈合作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小畑弘己:陶土压痕法的方法与理论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