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召开,现场公布了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及有关情况,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负责的高密前冢子头遗址入选其中。
为配合“考古中国·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重大项目的开展,山东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3年对高密前冢子头遗址联合展开第二次考古发掘。考古队全体成员秉承勤奋、严谨、科学工作的态度,坚持对古代基层聚落考古开展深入发掘研究。
前冢子头遗址地处胶莱平原腹地,是一处贯穿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汉代的古聚落,沿用约3000年之久。聚落核心区呈方形,约4.7万平方米,核心区外围存在至少两道环壕,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两年来的发掘围绕核心区东南部及环壕结构开展。三重环壕的始开凿年代均在龙山时期,其中内壕与中壕皆沿用至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各期都有疏浚,至汉代淤平。多重环壕龙山至岳石时期聚落的发现十分罕见,具有重要学术研究意义。结合出土的玉锥形器、白陶鬶、蛋壳黑陶杯残片等遗物,初步推断该聚落在大汶口至岳石文化时期处在沂沭河流域与胶莱河流域的南北向交流、胶莱河流域与胶东半岛南部地区的东西向交流中,或曾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并因此成为胶莱地区一处重要的聚落。西周时期,胶河流域属于“大东”莱夷之地。西周早期大台基的发现,为研究周王朝与胶东地区的早期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东周时期几座礼仪类台基类遗迹显示发掘区在周代成为一处“神圣空间”,揭示了该聚落或具备特殊的政治宗教地位,为研究商周时期基层聚落的功能分化提供了重要研究素材。
发掘过程中,山东大学考古实习基地(高密)建立,该基地是学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理论·实践·创新”为基础的“考古+”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以及新时代实习基地的前瞻性需求,该基地从筹备时就向高标准、创新特色方向规划,不仅为师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食宿、工作、体育训练、文娱等环境及设施,同时精心打造了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室,为文物现场保护提供了条件,为科技考古真正进入田野考古一线、本科生有效介入科技考古实验提供了范例。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基地与学校博物馆联合开设“夷夏东西——考古中国项目前冢子头遗址发掘成果展”,为当地中小学思政教育、民众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了支持。此外,基地利用地理优势与资源,开展的动物骨骼埋藏学、石器加工、遗物病害等实验考古项目均取得多项成果。
前冢子头遗址复原图
前冢子头遗址考古实习现场
前冢子头遗址考古实习基地环境
实习基地内的文物展览室
【作者:高继习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