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合作发掘的项目有2项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即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和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最终入选。截止目前,山东大学已有9项田野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入选项目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安徽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淮南市博物馆联合开展。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五千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一号墓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覆斗状封土东西长约134、南北宽约114、高约14米。墓圹开口近方形,边长51米,东侧有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墓圹四壁有21级台阶逐级内收至墓室土坑顶部,填土层层夯实,夯窝清晰密集。墓室土坑近正方形,边长约23米,中央由长条形方木垒砌“亞字形”木椁室,四角为填土,坑壁、四角填土及木椁室盖板上均铺设竹蓆。
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是首见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由方木、薄板搭建而成,总体呈“亞”字形,中间为棺室,东、西、南、北各有两个分室,由隔墙界隔,分室有独立墙体,共九室。棺椁搭建工艺多样,椁木均为素面枋木,棺木髹漆。椁木上发现有墨书文字,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先秦墨书文字。
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礼容器主要埋藏于东I室、东Ⅱ室,礼乐器主要埋藏于北室和西Ⅱ室。武王墩一号墓西室是两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出土超过280个木俑,部分木俑面部有漆绘,有纺织品残留。经初步整理统计,出土器物以漆木生活器数量最众,工艺精湛,纹样精美,器型包括案、俎、耳杯、盒、豆、盘等。
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期间,发掘资料整理、多学科研究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同步进行。东Ⅰ室的青铜器和漆木器中发现大量动植物遗存,目前,已鉴定动物种类达17种,包括牛、羊、猪、狗、鹿、鸡、鱼等。植物遗存有瓜类、果类和香料三类共13种。另外,在东I室内共提取200余个植物包。农作物粟、黍和水稻(都带壳)主要包裹在槲树树叶中随葬,其中水稻的数量最多,粟和黍数量较少。
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经过近五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整理、研究,结合文献史料综合分析,一号墓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空坐标。

封土北半区发掘期间(镜向南)

墓室台阶(镜像东北)
二、入围项目
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
八里坪遗址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八里坪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连续发掘2400平方米,揭示出丰富的庙二晚期、龙山晚期、二里头时期文化遗存。
八里坪遗址是目前为止,晋东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史前遗址,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聚落。通过系统的钻探和关键位置的解剖、现存断面的清理,确定遗址在庙二晚期(距今4300年)即规划了内外三重环壕,外环壕内残存面积46万平方米,是庙二晚期发现和确认的规模较大的环壕聚落,也是黄土丘陵区域新发现的又一处环壕聚落。中壕沟内、内壕沟内各揭露一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中壕沟内建筑基址(FJ2)保存相对较好,发现石构排水渠、磉墩等遗迹。基址南部同时期的活动面和废弃堆积中出土了玉环、白陶鬹足、陶瓦等遗物,印证了中壕沟及内壕沟内围合的区域是整个聚落的核心区。
八里坪遗址周边地貌复原研究表明:遗址东南部的水泉沟,在聚落出现之前即已形成。西南部的两条冲沟在聚落形成之前已经存在,但下切侵蚀的程度较小,外环壕西段是连续闭合的。出土动物骨骼鉴定结果表明:庙二晚期先民可利用的动物资源有猪、牛、羊、狗等家养动物,占比约76%。野生动物占比24%。龙山晚期野生动物的比例进一步增加,高达39%。八里坪遗址出土石制品器型主要有工具武器等,以刀、铲、斧、锛、凿等工具为主,箭镞也有相当比例。地面调查及历年发掘均出土了大量燧石原料和石片以及箭镞、矛头。结合动物考古材料、本地区发达的细石器技术传统,复原了庙二晚期至龙山晚期的先民,在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大量野生动物和燧石资源,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生业经济结构。
八里坪遗址的先民们利用本地区可获取的大理岩等原料,在东方海岱地区文化传播影响下,制作了富有特色的有领玉石环,甚至陶环也流行有领的风格。对庙二晚期小型土坑墓、瓮棺葬人骨的牙釉质同位素分析,发现有一些个体,可能是来自于海岱地区南部或淮河上中游地区。庙二晚期流行的有领环文化传统、圜底瓮棺等与族群认同有密切联系的器物,与人骨同位素研究结果综合起来,为解释大量出现的外来文化因素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人群迁移带来的技术、产品和文化观念,是促成地处相对封闭的高山河谷地带的八里坪遗址一出现即是区域中心聚落的重要原因。
八里坪遗址西距陶寺、周家庄均为90公里,南距二里头110公里,控扼晋西南临汾盆地与晋东南上党盆地的交通要道。诸多重要发现实证了八里坪遗址是东方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与晋西南陶寺文化互动交流的枢纽。

沁水八里坪遗址位置图

2023-2024年揭露庙二晚期建筑基址FJ2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