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在考古学中越来越重要,成为未来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口腔医学院展开合作研究,以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黄淮海地区文明探源的科技支撑与多学科合作研究”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为多学科合作研究平台,将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古代人骨研究,促进了体质人类学与口腔医学的交叉碰撞和共同发展。针对焦家遗址出土的人骨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研究,近期以“Mandibular molar C-shaped root canals in 5th millennium BC China”为题在口腔医学SCI期刊Archives of Oral Biology上发表,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生任慧颖和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永生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口腔医学院教师谷雨为通讯作者。
牙齿及根管形态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口腔医学十分关注的问题。牙齿由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和牙髓构成,牙本质中容纳牙髓的管腔称为根管。根管形态有着复杂的变异,且这种变异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下颌第二磨牙有两个近远中向排列的牙根,在亚洲人中最常见的形态学变异是融合根和C型根管。这种变异发生在近一半的现代中国人中,而在白人群体的发生率仅为2.7%—5%,显示出明显的种族差异。
我们选取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38例个体的68颗下颌第二磨牙作为研究对象。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后完成三维重建(图一),通过观察不同横截面的二维形态来描述根管沿根—冠方向的连续性变化(图二)。同时采用年龄组配对的方法,从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2019年就诊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现代样本作为对照,进行观察统计(图三)。研究发现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居民C型根管形态的发生率为51.47%,而在所观察的现代人中为41.18%,首次指出本地区古代居民C型根管的高发生率。受限于样本量大小,我们尚难以推断出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牙根形态进化的方向,但此项研究却填补了考古研究中根管形态方面的空白。(撰稿人:谷雨)
图一 焦家骨骼标本CBCT扫描图像(A冠状位;B矢状位;C横断面;D三维重建)
图二 不同平面观察到的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形态
图三 现代对照样本CBCT扫描图像(A冠状位;B矢状位;C横断面;D三维重建)
作者介绍:任慧颖,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赵永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Yeon-Jee Yoo,首尔大学口腔医学院;张晓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Hiran Perinpanayagame,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Kee-Yeon Kum,首尔大学口腔医学院;谷雨,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archoralbio.2020.10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