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环境与生业考古团队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Case study of a special burial resulting from obstetric death at the Sanbulijia sit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山东三埠李家遗址难产死亡案例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林,通讯作者为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永生副教授,参与本项研究的合作单位包括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研究报道了山东省平度市三埠李家遗址西周早期(人骨测年结果为1011-901 BC)灰坑葬中一名成年女性与一名未成年个体合葬的案例,未成年的遗体被放置在成人的小腿之间(图1)。此前海岱地区商周时期灰坑葬发现极少,H49属于首次发现的成人与未成年个体合葬。
图1 平度三埠李家遗址灰坑葬H49
骨骼形态上,成年个体(女性,25-35岁)不仅发现生育痕迹,而且骶髂关节融合(图2);未成年个体在骨骼形态上多表现为足月胎儿,研究团队对其肋骨进行Micro-CT扫描并结合牛津组织学指数推测此个体未被养育(图3)。古DNA研究,首先确认了未成年个体为女性,其次通过核基因组确认了两者的一代关系,也就是母女。
图2 成年个体骶髂关节融合
图3 未成年个体肋骨微观骨结构影像
综合骨骼形态、Micro-CT扫描结果和古DNA研究分析,研究团队复原了近三千年前一对母女的死亡片段:骶髂融合的母亲不能正常打开骨盆,无法顺产出已足月的女儿,最终难产死亡,女儿也死于生产过程,家人以灰坑葬的形式将两者埋葬,且没有任何随葬品。
生物考古多种手段的应用丰富且校准了研究结果,这也是山东地区首次报道先秦时期产科死亡案例,体现出生物考古在复原古代社会尤其是平民生活的重大价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国际骨学考古杂志)为生物考古学国际权威期刊(SSCI和A&HCI双检索),该刊2021年影响因子/JCR分区:1.361/Q2。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oa.3205
【作者:文/郭林 审核/赵永生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李占扬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东非大裂谷考古纪实文章 下一条:冶金考古研究团队对侯马陶范研究取得新进展
【关闭】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