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汉代西南边疆食物生产与农业系统——云南河泊所遗址2016年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 11:17    作者:    点击:[]

2023年5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植物考古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上发表题为“Food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ystems on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of the Han Empire: archaeobotanical remains from the 2016 excavation of Hebosuo, Yunnan(汉代西南边疆食物生产与农业系统——云南河泊所遗址2016年出土植物遗存分析)”的研究成果。山东大学文化遗存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2021届博士毕业生杨薇(现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论文的共同作者包括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姚辉芸、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考古中心Rita Dal Martello、以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考古工作站谢霍敏和蒋杰名。

西南地区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滇池盆地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中心。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便有人类聚居,青铜时代发展出高度繁荣的青铜文明——滇文化,到西汉中期被汉武帝征服,正式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版图。农业为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该研究以云南河泊所遗址2016年发掘的植物遗存为基础材料,复原了该地点从滇至汉代文化堆积中的植物群落,重点讨论了从滇至汉文化过渡时期滇池盆地先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农业的开发。研究结果显示,与滇时期相比,汉代的农作物结构发生的变化不大,主要都是以稻、小麦和粟为主,大豆、荞麦等为辅的作物结构。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强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稻谷种植系统的变化。通过对与稻作伴生杂草组合和区系的研究表明,从滇至汉文化时期稻的种植可能从旱田种植系统转变为了水田种植系统。这种转变使得稻的生产变得更加集约化,产量显著提升,适宜于当地人口增长的需要,也更利于汉中央政府巩固边疆统治。

图一研究区域位置示意图及河泊所遗址航拍

图二河泊所遗址2016年发掘地点出土农作物及非农作物遗存照片

图三河泊所遗址农作物及各类非农作物数量百分比及出土概率统计图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是考古学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同时被SSCI,SCIE和AHCI收录,其中位列SSCI人类学大类一区,主要发表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考古学问题的高质量论文,倡导在考古学中整合应用科学技术和方法。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20-023-01766-9

【作者:文/张舒涵 图/杨薇 审核:陈雪香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研究进展丨新型纳米银材料对丝绸文物的抗菌保护作用研究 下一条:科技日报丨拨开“远古迷雾”,还原“千年真实”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