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龙山早期黄土高原南部对5.3ka BP 气候事件的长期响应及粟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0日 09:50    作者:    点击:[]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环境与生业考古团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合作在国际期刊Agronomy上发表题为“Long-Term Responses to a 5.3-ka BP Climate Event and theAbsolute Dominance of Foxtail Millet in Early Longshan(4800–4300 BP), Sou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龙山早期黄土高原南部对5.3ka BP 气候事件的长期响应及粟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的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泽娟,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陈雪香,共同作者包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毅,山西大学副教授王小娟,山东大学博士后王庆铸,博士生刘洋、王冰言和郭林。

气候事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气候事件的即时性影响,而往往忽视了其对人类社会潜在的长期影响。该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下王尹村郭家枣园遗址为中心,探究了5.3kaBP干冷气候事件对黄土高原南部生业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

图一 郭家枣园遗址及研究区域位置示意图

图二 郭家枣园遗址出土部分炭化植物遗存照片(a)粟(Setaria italica); (b)黍(Panicum miliaceum); (c)水稻(Oryza sativa); (d)大豆(Glycine max); (e)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f)胡枝子属(Lespedezasp.); (g)草木犀属(Melilotussp.); (h)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i)葡萄属(Vitissp.) (比例尺: 1 mm)

文章主要分析了郭家枣园遗址2009年发掘采集的浮选土样所获得的碳化植物遗存。根据碳十四测年分析,郭家枣园遗址年代为cal.4850-4400 BP。文章对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3kaBP事件结束后不久(干冷事件在黄土高原地区结束时间下限是4.9kaBP),气候事件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事件的结束而停止,而是深刻影响了龙山早期郭家枣园遗址先民的生业策略及粮食生产选择。文章指出郭家枣园遗址先民有三项重要的生计策略,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社会的韧性和复原力,减少脆弱性,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强化粟的种植,确立了粟在农作物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文章指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促使先民首选粟作为主要的农作物。首先,当时的气候环境适宜粟的生长,并且与黍相比,在增加生产投入(如施肥、灌溉等)的情况下,粟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其次,在经历过气候事件后,人们发展出了新的农耕技术(如土地施肥)来增加作物产量,而刚刚经历过饥荒的人们也非常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收获更多的粮食。较早遗址的如大地湾等已经发现了存在土地施肥的可能性,郭家枣园遗址粟产量的激增也暗示了可能存在土地施肥等活动。最后,粟更适合长时间的储存。郭家枣园遗址多个灰坑中浮选发现的大量粟种子表明粮食窖藏坑的存在。足够的粮食储备是增强应对灾害性气候事件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郭家枣园遗址先民的第二个生计策略是努力保持作物结构的多样性。除了粟以外,郭家枣园遗址还发现有黍以及少量水稻和大豆。多样性的作物种植,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食物选择,从而降低风险,增强社会的韧性。

此外,郭家枣园遗址先民可能还努力发展牛、羊饲养等新的生计方法。遗址上发现大量胡枝子属(Lespedeza)和草木犀属(Melilotus)豆科植物种子,这些豆科植物是优良的动物饲料。郭家枣园遗址发现了少量牛、羊的骨骼,豆科杂草种子很可能与牛、羊饲养有关系。新的食物来源,可以进一步增强郭家枣园遗址生计模式的抗风险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挑战。

图三 黄土高原南部粟黍比历时性变化

图四 黄土高原南部种子密度历时性变化

图五 黄土高原南部各作物出土概率历时性变化

图六 黄土高原南部各作物数量百分比历时性变化

通过对郭家枣园遗址进行系统植物考古学研究,文章从一个长远的视角揭示了5.3kaBP气候事件对于晋南地区龙山早期社会生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强调了长远视角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研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广泛地了解古代社会如何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同时对当前关于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农业的讨论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Agronomy是植物科学及农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被SCIE收录,该刊2022年影响因子/JCR分区:3.7/Q1。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4010105

【文:孙泽娟 审核:陈雪香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Nature发文!王伟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揭示巨猿绝灭之谜 下一条:​研究进展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古气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