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人类演化研究团队报道中国南方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内多样性的新证据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7日 16:46    作者:    点击:[]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题为“Variation in the QuaternaryStegodon-Ailuropoda Faunal Complex in Southern China: Upper Pubu Cave (Bubing Basin, Guangxi)”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华南地区新发现的更新世末期哺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一景,通讯作者为该院的王伟教授和廖卫副研究员,以及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Christopher J. Bae教授。参与本项研究的单位还包括广西民族博物馆、田东县博物馆等。

“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常用作对华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概述,这个动物群几乎横跨整个更新世,这忽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动物群内部多样性的变化。中更新世是第四纪气候转型和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虽然在华南地区已发现不少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但年代多局限在中更新世中后期,迄今没有中更新世末期动物群的报道。因此,学术界对这一时间段动物群面貌的认知,仍是模糊不清。

瀑布上洞位于广西布兵盆地,相对快速的沉积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图1和图2)。之前的研究将动物群的年代限定在距今21万至10万年间,主要处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MIS 6)。基于生物分类学研究,瀑布上洞的化石组合首次揭示了中国南方中更新世末期哺乳动物群的面貌特征,填补了华南地区动物群年代序列中该时间段的空白,同时为探索东亚及东南亚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物和环境背景证据支撑。此项研究共确认了24种哺乳动物化石,总体上,这个以偶蹄目为主的动物群(根据最小个体数的计算,占动物群组成的76.6%)仍然保留了中国南方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的典型属种。然而,与同一地区及相邻地区其他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遗址的动物群比较,瀑布上洞的灵长目动物数量和占比明显减少,这可能表明在这一时期气候环境波动、森林面积减少。

图1 瀑布上洞遗址

图2 瀑布上洞发现的食肉目牙齿化石

瀑布上洞动物群组成及与其他相关动物群的对比反映出的古环境信息,表明布兵盆地中更新世末期是以森林和灌丛为主,镶嵌有一些开阔草地的马赛克环境,气候上总体较温暖湿润间有波动。此外,从布兵盆地中更新世到全新世动物群中观察到的灭绝属种比例的下降现象(图3),不仅为理解中国南方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内部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见解,还为在未有精确测年结果的情况下,区分区域内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动物群提供了可能的参考思路。

图3 布兵盆地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动物群中已灭绝物种比例的变化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为国际第四纪科学研究的顶级专业期刊,主要刊载第四纪研究的创新性成果。该刊2023年影响因子/JCR分区:3.2 /Q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4.109082

【作者:张一景 审核:王伟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研究进展丨人类演化团队报道广西富川新发现的石器遗址 下一条:研究进展丨唐代邛窑乳浊釉青瓷首次发现骨料助熔剂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