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三星堆遗址大理岩材质玉器内部劣化病害机理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7日 09:21    作者:    点击:[]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上发表题为“Study on the internal alteration mechanism of marble jade artifacts from Sanxingdui ritual Pit no. 3, Sichuan”的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吴昊泽,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马清林,共同作者包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建成副研究馆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教授,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王云鹏副研究馆员。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成都平原,时代约为公元前13世纪中叶至前8世纪,是长江上游区域文明的重要代表遗址,其文明资源体系十分宏大,玉石器作为其中的物质要素,在其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最新考古发掘中,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十件大理岩材质玉器,大部分玉器出现了白化和酥粉病害,部分玉器还存在内部大面积坑洞腐蚀,保存状况较差。

研究表明,坑洞腐蚀结构可分为五层:表面附着物层、表层沁色层、风化层、内部沁色层和内部腐蚀层,各层形貌和物质组成差异显著。腐蚀产物主要为羟基磷酸铜[Cu2(PO4)(OH)]、蓝磷铜矿[Cu3(PO4)(OH)3]和假孔雀石[Cu5(PO42(OH)4]。其中,羟基磷酸铜溶解-结晶会持续扩展腐蚀范围,且该过程依赖于埋藏过程中某一时期形成的热液环境,热量来源可能是羟基磷酸铜生成时释放的热量。祭祀坑中埋藏的青铜器、象牙等物品的腐蚀产物在玉器腐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腐蚀发生、发展。该研究结果为大理岩材质玉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一 大理岩材质玉器及内部腐蚀结构照片

Microchemical Journal为分析化学领域Top期刊,主要发表微观化学领域文章。2023年期刊影响因子/JCR分区:4.9/Q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24.112338

【作者:吴昊泽 审核:马清林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研究进展丨动物遗存研究揭示焦家先民随葬动物选择策略 下一条:研究进展丨广西布兵盆地新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山洞动物群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