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回顾|何毓灵: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发掘与中商青铜铸造技术探索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30日 15:31    作者:    点击:[]

2020年10月22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7期)学术讲座“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发掘与中商青铜铸造技术探索”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郎剑锋教授担任主持。

何老师的讲座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何老师首先简单梳理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和殷墟发现的青铜容器的铸造遗存,以期通过前后时代的对比分析,思考洹北商城这一中商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铸铜遗迹背后的信息。在重点介绍的殷墟时期手工业生产问题中,何老师结合前人的研究,把遗址相关区域划分为了中、西、南、东四处工业区,在这些区域发现的铅锭窖藏坑、烘范窑等遗迹及大量的陶模、陶范、鼓风嘴等相关遗物,都对我们认识中商时期的铸铜技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殷墟宫殿区东北方向十公里发现的辛店铸铜作坊遗址,更是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殷墟当年的手工业布局。

微信截图_20201028211203

第二部分,何老师介绍了其在洹北铸铜作坊发掘过程中探索出的针对这类遗迹的一些发掘方法。他指出,现场的考古领队一定要对遗址状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才能制定具体的发掘方案。具体如下:

A、铸铜作坊存在以下标识物,如陶范残块、鼓风嘴、砺石、特殊灰烬等。

B、要在操作链理论的指导下探寻工艺技术环节,不仅包括挖范土、淘洗范土、制范、烘范、熔铜等流程,而且包括工匠群体生产活动之外的食、住、行、葬等。

C、通过钻探、小型探沟的发掘方式,能够较快地探寻和验证作坊区的范围。

D、手工业考古应加大科技手段的介入。铸铜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考古的验证。在发掘现场,寻找铜渣、浇铸面等遗迹同样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帮助。

E、要有主动寻找工匠墓的意识。如何辨别确定工匠墓,也有一些指标。

综上,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我们才能说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部分,何老师介绍了洹北商城铸铜作坊的发掘工作,最重要的是明确其布局问题。其中,在发掘区域的东北角,发现了四座铸铜工匠墓。考虑到当时工匠墓有集中分布的规律,在随后向东扩展了发掘区域。截止到今年,发现了料礓石夯土平台、铸造活动区、浇铸残迹、大型灰坑、疑似熔炉残迹等应该和铸铜工业产生关联的现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墟范围内的手工业区,发现大量的水井,可能指向手工业生产遗址。手工业区内的大量祭祀坑,包括人、牛头、牛角、羊祭祀坑等,也是殷墟手工业区的一个典型现象,可能和当时人祈求更高的成品率有关系。

微信截图_20201028222734

第四部分,何老师重点介绍了洹北商城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工匠墓地。这些墓地有以下特点: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成排分布,相互打破的关系很少;年代较为一致,多为洹北早期;墓葬的二层台上放置有使用过的陶范,多数墓葬中还随葬铸铜工具;随葬陶范的墓葬多为男性,且为俯身葬。何老师推测,这些墓葬可能为家族墓葬。何老师还以M73为例进行了重点介绍。在M73的二层台上,放置有一件较为完整的铜觚的双合范的一半,这件范所反映的器物形象与1980年三家庄M3出土的铜觚基本一致,同时墓中发现了鼓风嘴。

第五部分,何老师重点介绍了洹北商城发现的铸铜相关遗物,包括列旗纹嵌范、花纹嵌范、涡纹嵌范、兽头模、芯头浇口及侧面榫头等。值得注意的是,发现陶范的尺寸都很小,花纹范的厚度都很薄,且很多陶范背后有瓦楞状的痕迹。这些可能是直接接触铜溶液的面范,会嵌在更厚的背范中使用。其背范甚至可能没有经过烘烤。这是中商时期典型的嵌范技术,初步推测它们的烧成温度较晚商时期低一些。发现的圆鼎设计模、铜斝柱模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遗物,在陶模身上可以发现分范线、定位线等迹象。

微信截图_20201028234647

何老师认为,发现的大量圆形磨石的具体的用途有待讨论。但其依然可以看作是铸铜作坊的一类标识遗物。何老师再次强调了鼓风嘴的指示作用是很强的,而且其形态多样,需要密切关注。对其他一些可能具有代表性的工具、废弃物等发现,何老师也作了说明。

第六部分,何老师依据各组出土陶器的特征,分析了几组遗迹的年代问题。目前认为遗物最丰富的阶段,可能相当于洹北商城早期,即中商二期。同时发现了洹北商城晚期典型的灰坑,即中商三期。工匠墓既有被铸铜遗迹所打破,也有打破铸铜遗迹的痕迹。何老师认为这批材料应该和晚商时期联系更加紧密,和小双桥遗址有一定区别。相信以后随着洹北商城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及研究的深入,其年代分期还有进一步细化的可能。

最后,何老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了相关工作的收获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布局方面,整体范围超过八万平方米,但不同时间段内,作坊的中心可能有所移动,所以此八万平方米并非同时存在;嵌范技术是这一时期十分独特的现象,早商时期没有发现,而晚商时期已大大减弱;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应该就是在中商时期传播到各地的,特别是阜南台家寺也发现了类似的嵌范技术和可能不经烘烤的背范;中商铸铜作坊在发掘发现的过程中,陶范不是唯一判断标准,应该引入多学科的手段综合考量;这批材料为工匠墓的辨识提供了一定的标准;材料极大地补充、完善了中商阶段的铸铜工艺、技术的遗物证据;材料为洹北商城的性质问题提供了更多讨论空间。

何老师最后指出,近期工作以制骨、制陶作坊为目标,目前已钻探发现了相关遗迹,所以应该具备发现“工业园区”的意识。与本次的讲座内容类似的论文即将发表在今年第十期的《考古》杂志上,何老师欢迎大家的阅读和讨论。

讲座之后,何毓灵老师与参会老师和同学就部分问题进行了互动。

最后,郎剑锋老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代表与会师生对何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邀请何老师到山东大学正在进行发掘的考古工地指导工作。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方式进行,超过300余名来自山东大学及其他部分国内外高校及考古文博单位的同仁共同参与了学习讨论。(文/赵孟坤)

上一条:讲座回顾|何毓灵: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发掘与中商青铜铸造技术探索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丁忠明:X—CT技术在考古与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