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回顾丨 Louise Martin: 约旦沙漠新石器时代畜牧业的开端——动物考古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4日 15:46    作者:    点击:[]

3月28日晚,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系列讲座邀请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的Louise Martin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约旦沙漠新石器时代牧业的开端——动物考古的视角”(The Beginnings of Neolithic Pastoralism in the Jordanian desert: zooarchaeological research)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华副教授主持。

Louise Martin教授长期从事黎凡特地区的史前动物考古学研究,参与了西亚地区众多考古研究项目,包括恰塔霍裕克遗址(Catalhöyök)、本珠可路遗址(Boncuklu Höyük)等著名遗址。约旦沙漠地区的人类狩猎行为、早期牧业经济等内容成为其近年来的工作重心。讲座伊始,Louise Martin教授对约旦沙漠地区的考古学年表进行简要介绍,讲座中主要涉及四个阶段:

MPPNB前陶新石器时代B中期 ( The Middle Pre-Pottery Neolithic B): 8100-7250 cal BC;

LPPNB 前陶新石器时代B晚期(The Late Pre-Pottery Neolithic B):7250-6700 cal BC;

PPNC 前陶新石器时代C (The Pre-Pottery Neolithic C):6600-6250 cal BC;

Late Neolithic 新石器时代晚期:6250-5300 cal BC。

一、新石器时代牧业的基本问题

相较于现今约旦沙漠地区的干旱少雨,曾经的约旦地区气候较湿润,公元前8000年至6200年左右,降雨量可达今天的2至4倍。约旦沙漠为石灰岩沙漠,腹地有全年性的地表水、绿洲和古老的火山地带,生成大量适宜人类建造的火山石石料,吸引古人类生活于此,因而派生出众多古人类遗存。Louise Martin教授依据超过20个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约旦地区考古遗址,试图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绵羊和山羊何时传播到了约旦沙漠地区?它们传播的原因和方式是什么?

2.存在什么类型的畜牧经济?人们利用哪些动物产品?这些动物产品是如何被开发的?

3.在驯化动物到来之前,是否存在狩猎压力?

4.动物考古学能否见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气候变化的证据?

Louise Martin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绵羊和山羊驯化的时间与地点:绵羊于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8000年的幼发拉底河中游,由亚洲摩弗伦羊驯化而来;山羊于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8000年的扎格罗斯山脉地带,由野生山羊管理饲养而来。Louise Martin教授指出,约旦地区未发生早期驯化,绵羊和山羊可能是同时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时自北达约旦地区。

随后,Louise Martin教授着重依年代序列梳理约旦沙漠地区的动物经济策略,观察其历时性变化。

二、绵羊和山羊到来前

在家养绵羊和山羊传播至约旦沙漠地区之前,本地的野生动物以瞪羚属动物为主,马科动物次之(波斯野驴Equus hemionus onager)),还有少量其他动物,包括依赖水源的大型牛科动物和与“广谱革命”争论密切相关的野兔、狐狸、乌龟等小型动物。这些动物指示了典型的草原(Steppe)生境。

图1:约旦草原动物群的更替图

根据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前陶新石器时代晚期18个堆积的可鉴定标本数的动物分布情况,能清楚了解各种属占比的变化趋势:大型猎物至全新世随干湿变化消失;小型猎物在全新世大量增加;瞪羚以强适应力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未受影响,却在全新世早期产生变动。变动的一部分原因是气候,但在这段时间序列后,距今约8500年时,绵羊和山羊到来,瞪羚减少。

为了探讨动物群演替原因,Louise Martin教授使用动物考古学证据探讨人类对瞪羚的狩猎行为。而瞪羚的流动性与沙漠“风筝”狩猎陷阱的功能讨论密切相关。沙漠“风筝”遗址主要分布在叙利亚、约旦和沙特阿拉伯北部,最早可追溯至LPPNB(约公元前7500年),为1-2公里长,石头砌成风筝形状的围墙,作为驱逐陷阱,以便人类在隐蔽处包围猎杀。

图2:沙漠“风筝”航拍图 图3:沙漠“风筝”地点分布图

右图为显示发现沙漠“风筝”的地点,瞪羚在黎凡特地区分布。按照Legge 和Rowley-Conwy的模型,右图红圈中北部叙利亚地区的遗址应存在春季幼年及新生的瞪羚个体,而红圈中南部、东部的约旦地区的遗址多存在冬季的成年个体。

为了研究瞪羚占优的狩猎方式与其变动,她和她的团队检验了本地遗址出土的已灭绝瞪羚品种是否符合Legge和Rowley-Conwy于1987年和2000年的研究中提出的现代瞪羚南北迁徙模型。凭借约旦地区遗址中出土的瞪羚骨骼愈合状况(按照模型假设,约旦地区遗址中应缺乏未成年个体及新生幼崽)和氧、碳、锶稳定同位素(氧和碳同位素指示瞪羚出生的季节性,锶同位素指示迁徙的位置)的双重证据,她证明遗址中瞪羚的季节性迁徙并不符合模型,并证明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时代瞪羚在遗址周边区域栖息活动,全年都能被人狩猎。但在LPPNB和新石器时代晚期,因植被变化,瞪羚出现了小规模季节性迁徙行为。在同一时期,小于7个月的幼年个体被宰杀的比例居高,指示了集约化的狩猎策略,这些陷阱对野生动物造成狩猎压力。此时,陷阱工事的数量更加密集了。集约化狩猎所获得的肉主要用于群体内部消费,还是与农业群体进行交易,仍需要进一步研究。Louise Martin教授强调,理解古代野生动物的迁徙等生态行为,需要进行检验而不能简单假设。

图4:约旦东部幼年瞪羚比例图

三、绵羊和山羊的畜牧经济

直至距今7500年前(LPPNB),约旦沙漠绿洲地区,畜牧业(pastoralism)出现。但是绵羊和山羊的数量比例不同于同时期西亚其他地区的遗址,并不占主导。人们仍在水源周围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绵羊/山羊的死亡模式显示,一定数量的幼年个体被宰杀,这看起来是一种肉食利用策略亦或是奶的利用策略?以Bawwabah al-Ghazal A+D遗址为例,绵羊和山羊共占动物总数的20%, 60%的绵羊和山羊被宰杀时小于4岁。

在干旱的石灰岩沙漠地区,存在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的营地,PPNB时期的遗址无绵羊和山羊,仍依靠瞪羚、野兔和狐狸等野生动物。Louise Martin教授将其称为“猎人诱捕遗址”(hunter trapper sites),人们于此诱捕小型动物,狩猎大型动物,有意思的是,也在此种植小麦和大麦。

图5:LPPNB时期羊亚科基本情况

在约500年之后,一些有水的遗址(不仅是绿洲),出现绵羊和山羊的畜牧,但依然占比不高,仅达20%至30%。这表明狩猎采集者正把绵羊和山羊带入他们的生业经济,一些营地气候干旱,因此他们难以成为真正的农人。以WJ13遗址为例,该遗址利用大量野兔,绵羊和山羊的占比较低,其中56%的绵羊和山羊在1-2岁死亡,这可能指示奶的利用,而非肉食——遗址里饲养了更多的绵羊和山羊,但只有一部分被宰杀食用,这解释了为何骨骼分布中羊的比例较低。此外,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提供了动物活动的证据,WJ25遗址中的动物有往返移动的表征,它们主要以C3植物为食,而WJ14遗址的主要以C4植物为食,它们似乎常年生活在沙漠中被畜牧,适应C4植物。

图6:ELN /PPNC时期羊亚科基本情况

在随后的大约500年至1000年里,PPNC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Louise Martin教授指出,存在一些季节性的周期性占领的营地(eg. Wisad 66, Wisad 80)可能与畜牧有关,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久性的地表湖泊增加,出现更适宜畜牧的自然环境和植被。同时,根据动物骨骼遗存判断,这群人既畜牧绵羊和山羊,也狩猎瞪羚、马科动物,还诱捕野兔等小猎物。他们采取一种适应性强、安全的生计策略。需要注意的是,绵羊和山羊在该遗址的动物骨骼中同样约占20%,但绵羊和山羊的数量比约为10:1。这与人类学研究中,利用次级产品的羊奶或者羊毛的人群类似,人们需要将动物饲养至较大年龄以获取次级产品,因此仅宰杀很少一部分羊。Wisad 80遗址中几乎所有的羊都在2.5 ~ 4岁之间被宰杀,这可能与4岁以后多数母羊不再产奶或产奶量下降有关。绵羊往往比山羊有更好的乳脂,人们可以储存它们的奶。据此,Louise Martin教授认为大量的羊可能用于产奶,并希望发掘者能关注到陶器的脂质、奶质残留物。此外,一些民族学的资料显示,牧民存储牛奶或酸奶等乳制品时,并不都需要陶器,他们经常用动物的皮子盛放乳制品。

图7:EBAP PPNC/LN时期动物种属的相对比例

图8:ELN/PPNC时期畜牧业规模讨论

四、总结

这项长期研究概括了约旦沙漠地区历史性生计策略的转变: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较优越的环境下集中狩猎瞪羚,发展到出现狩猎压力,人类采用“风筝”陷阱强化狩猎。随后,本地区发出独特的生计模式:“狩猎-诱捕-耕种者”(hunter trapper cultivators),伴随着驯化绵羊和山羊的引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畜牧业兴起,使得畜牧和狩猎人群开始出现分化,而奶等次级产品的利用,为社会复杂化奠定基础。

图9:总结

Louise Martin教授也介绍了下一步的研究计划:采取更多的科技手段,如稳定同位素方法、古DNA研究和残留物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动物迁徙、羊奶利用、种属变化等问题。

五、当前进行的工作

在讲座的最后,Louise Martin教授还分享了她所观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全新世早期瞪羚、兔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的尺寸普遍变小的现象。她试图通过整个约旦沙漠的时间序列来观察动物体型的变化。Louise Martin教授在此强调,环境的压力,气候变暖,或者存在来自阿拉伯等地区不同的动物小型亚种都会导致野生动物体型变小。

此外,本地区的动物骨骼还存在象征性物品:部分遗址中出土大型猫科动物的指/趾骨,包括狮子、豹子、狞猫等动物。其中的大多数,在该地区已灭绝。遗址中未发现这些动物的其他骨骼单元,因此Louise Martin教授认为它们被人们随身携带或装饰在住宅中。这是从动物考古学中获取到具有象征意义和精神意义的信息。

讲座最后,Louise Martin教授与多位师生就约旦地区前陶新石器时代的分期、本区域的社会组织形式、锶稳定同位素方法、狩猎陷阱的形制演变和人群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的问题。主持人王华老师总结了讲座的主要内容,并代表全体参会师生向Louise Martin教授丰富精彩的讲座表达衷心的感谢。

【作者:王心言 审核:王华 编辑:徐文亚】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金正耀:物情往来——世界史视域下的青铜时代物质交换比较研究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田建文:唐封晋霸西东周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