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老师受邀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了题为“殷墟考古土质遗存处置保护与展示利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化遗产研究院朱磊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老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于2024年2月26日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概况。殷墟博物馆新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占地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随着殷墟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因原殷墟博物馆难以满足保护展示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新馆共设8个展厅,聚焦“伟大的商文明”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新馆中“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中23座车马坑遗迹的清理发掘工作展开。李老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在清理殷墟车马坑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殷墟土质遗存异地迁移与组合复原展示利用的相关经验。
首先,李老师介绍了考古土质遗存的学术研究和保存价值。考古出土的土质遗存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数量较多的遗存种类,也是各个时期十分罕见的出土精品。通过处置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将考古出土的土质遗存通过适宜方式及技术路线迁移至遗址博物馆,能够为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增加不同形式、不同材质、不同内容的考古实物;为历史和考古研究专家学者提供准确详实、保存原始状态的实物资料;让大众认知和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提高个人文化品位和素质能力。由此可见,处理好考古土质遗存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术研究价值和特殊文物保护价值。
我国每年考古发掘项目数以千计,出土不同材质的遗存数量众多,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资料。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土质遗存无法短时间内在野外完成系统的发掘程序。这就需要根据不同遗迹遗物原始出土状态,运用实验室考古现场应急处置的方法措施,实施整体套箱包装,在室内环境可控的条件下,对考古土质遗存实施合理发掘和有效保护。
遗存埋藏环境类别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类别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实施不同的打包方法。如粘性土质为我国广大区域最为常见的土质,找到生土层后进行打包即可;而对于沙化土质,则要增加箱体体积范围,防止塌陷,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打包;对于石质地层,底部要使用钢纤以起到抬升和支撑作用;对于遗物互有叠压的情况,会导致遗存厚度较厚,且高低不平,则要使用金属框架进行打包。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土质在成分、硬度、色别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别。所以在进行加固工作时需要采取不同的加固方法。李老师介绍了围绕殷墟土质文物样品进行的加固试验,该试验选取了回填土、夯筑土、生土等土体做成了等大的土块进行实验,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加固材料以及不同的浓度比例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观察土块的聚水能力筛选甄别出了具有良好效能的加固剂。
之后,李老师结合殷墟土质遗存的具体案例,讲述了土质遗存迁移包装和组合复原展示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相关经验。李老师表示殷墟博物馆所展示的是商王朝的整体面貌,所以不能仅展示例如甲骨、青铜器等珍贵遗物,其他如墓葬、车马坑、窑灶和祭祀坑也要进行相关的展览,以丰富殷墟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土质遗存的迁移包装分为整体包装和分割包装两种。整体包装主要使用的材料之一是聚氨酯发泡剂,当该材料从气雾罐中喷出时,沫状的聚氨酯物料会迅速膨胀,数分钟后发生固化反应形成泡沫。固化后的泡沫具有填缝、粘结、密封、隔热、吸音等多种效果,是一种环保节能、使用方便的多用途材料, 可适用于密封堵漏、填空补缝、固定粘结、保温隔音。使用时需要注意在土体上铺盖一层塑料布,防止发泡剂污染土体。
对遗存进行分割包装时,首先要进行预加固处理,操作中需始终注意观察主体是否有松动变化,保证遗存的完整程度。注意切割部分要留存影像资料,为复原提供准确数据。
殷墟博物馆新馆中的“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共展示了23座车马坑遗迹,呈矩阵式陈列,气势震撼。该展览展示了商代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更是对三千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动诠释。李老师也借此展览向我们完整介绍了殷墟土质遗存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从野外进入博物馆展览的过程。
打包
运输
组合、清理、复原、修饰、补配、加固
最后,李老师在总结中表示,异地迁移和组合复原总会涉及到切块分割,任何土质文物的切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部分结构的变化及破坏。如果采用的物理支撑方式和试剂加固保护方法比较合理得当,把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使土质文物恢复到考古发掘完成时的原始状况,并且能够保证文物不因异地迁移而受到某种不利之影响,那么我们所做的项目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
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和文保研究项目的日益发展和不断推进,使得遗存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耕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讲座结束,李老师邀请大家参与提问和讨论。随后,参会听众与李老师就加固材料以及土质遗存提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朱磊副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参会师生向李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了诚挚感谢。
【撰稿:王蓉霄 审核:朱磊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