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钧瓷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闻名于世,其烧造技艺自唐代创烧开始,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其后一直延续至明清乃至现代。大部分出土陶瓷器埋葬千余年后表面色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揭示其微观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宏观表现形式,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工作从陶瓷腐蚀角度,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等分析了两组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出土腐蚀较为严重的茄皮紫釉和天青釉典型瓷片。发现钧瓷烧造过程中形成的蚯蚓走泥纹周围釉质中析出树枝状和柱状的硅灰石晶体(CaSiO3),它们裸露在釉层,形成不均匀区,其中硅灰石晶体优先于玻璃相发生了选择性腐蚀。硅灰石晶体的腐蚀以点蚀开始,晶体穿孔,直至晶体全面腐蚀溶解。晶体腐蚀溶解后形成二氧化硅胶体和钙离子,其中钙离子流失至环境,导致釉中腐蚀区的CaO含量减少。部分钙离子会和环境介质形成碳酸钙沉积在瓷釉的外表面。烧造缺陷如钧瓷釉存在大颗粒未熔石英,在冷却过程中产生应力裂纹,同时釉中相互连接的晶体腐蚀溶解形成交联坑洞,这些裂纹和交联坑洞构成腐蚀通道,促进了釉层的腐蚀。
该研究对古代瓷器腐蚀机理研究和瓷器文物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改变了人们通常认为瓷器耐腐蚀的传统看法,同时古代瓷器腐蚀过程和特征研究可为现代陶瓷研究与腐蚀防护提供借鉴。
该工作以“New perspective on Jun glaze corrosion: study on the corrosion of light greenish blue and reddish purple glazes from Jun tai Kiln, Yuzhou, Henan, China”发表于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2020年第2篇,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马清林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文/李志敏)
相关链接:https://heritagesciencejournal.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494-019-0346-y
上一条:关于山东曲阜发现的两例战国至汉代(475 BCE–220 CE)疑似乳突炎病理的研究 下一条:山东大学王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自然》发表论文
【关闭】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