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AHCI一区)上发表题为“Scientific analysis on decorative sheet metal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unearthed from Zaoshulin cemetery, Hubei, China(湖北枣树林墓地出土金属薄片的科技分析)”的研究论文。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梁一凡为本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与朱磊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勤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军及博士研究生杜婷婷。
随着周王室在东周时期的衰落和诸侯国地方文化的兴起,金属制作技术及使用者的审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锻造技术与贵金属制品逐渐流行。近二十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两周时期金属薄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就包括叶家山墓地M111、曹门湾墓地M1、文峰塔墓地M1、枣树林墓地M168等曾侯墓葬,为研究曾国金属薄片制作技术提供了充足资料。
研究团队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FTIR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春秋中期枣树林墓地 M168涂漆马甲表面的16件金属薄片(图1)。显微结构观察与成分分析表明,金属薄片均为锻制而成,合金类型包括贵金属与锡青铜两类。贵金属薄片可分为Au-Cu、Au-Ag、Cu-Au合金等类型,其中Au-Cu合金数量最多,结合两周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出土金片的成分数据,可知曾国工匠已掌握了调整合金成分以获得不同颜色贵金属制品的知识,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最早的玫瑰金制品。锡青铜薄片使用的合金成分则反映了周文化传统在曾国金属制作领域的长期延续。
图1 枣树林墓地M168出土的金属薄片样品
红外光谱与成分分析显示,工匠们可根据金属薄片材质的不同选用多种粘接材料(图2)。对于需要粘合在一起的大量铜片和玫瑰金片,工匠们使用了成本较低的材料——粘土和漆等粘合材料的混合物作为粘合剂;对于数量较少但更珍贵的双层玫瑰金片,工匠们会选用金汞合金作为粘合剂,这暗示着工匠可根据材料特性与成本因素做出不同的技术选择。
图2 SEM-EDS分析揭示了(a)ZSL09和(b)ZSL05横截面的微观结构。(a)ZSL09的多层结构包括(1)锡青铜薄片;(2)粘土和漆的混合物和(3)玫瑰金片;(b)ZSL05的多层结构包括(1)玫瑰金片;(2)金汞合金以及(3)玫瑰金片。
结合实验室考古的现场观察以及金属薄片的成分分析可知,马甲表面均涂有红漆,额头、鼻子、前胸等部位最外层覆盖有玫瑰金色薄片,脸颊装饰银色金属薄片(图3)。在视觉效果方面,脸颊部分的银色装饰片以玫瑰金色的额头、鼻子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多种颜色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中轴线上的玫瑰金色装饰,这或许反映了春秋中期曾国贵族独特的审美趋势和选择。
图3 头盔部分由六块涂漆皮甲组成,不同皮甲表面装饰不同颜色的金属薄片
本研究强调了曾国金属薄片制作技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突出了周文化与楚文化对曾国相关技术的影响,对探讨文化互动对金属加工技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4.104751
【作者:梁一凡 审核:王全玉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