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回顾丨许宏: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16:26    作者:    点击:[]

2020年11月16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31期)学术讲座“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办,共吸引线下线上听众近600人。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主讲,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占扬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许老师首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用“由点到面”四个字概括了自己过去20年的考古工作,“点”即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面”为洛阳盆地中东部的考古调查。他希望未来能从一个田野考古学者转变为一个“沙发考古学者”,甚至一个非虚构作家。紧接着,许老师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并指出讲座内容主要出自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这本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已超越了中国,因为许老师坚信只懂中国已不能完全了解中国了,早期中国研究必须在全球文明史的宏观视角下开展。

二里头考古六十年回顾

在讲座的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许老师对研究“时空”进行了界定。讲座中的东亚指东亚大陆,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中亚文明史》对“中亚”的界定,指出中亚等同于内亚大陆,是指无河流注入外海的区域,包含中国西部的新疆、西藏、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古西部。因此,“东亚青铜潮”中的东亚不包含新疆等地区。所谓的前甲骨文时代等同于前殷墟时代,即相当于仰韶文化至二里岗文化的时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1300年。

接下来,进入了本次讲座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东亚态势

许老师首先介绍了他的古史文明观,即“东方先亮,西风东渐,中原崛起,中原中心最早形成于二里头,而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不能做无限制的上溯”。在此基础上,许老师展开了他对东亚青铜潮波及态势的论述。

东亚铜器制作在进入复杂复合范阶段之前,暂且可分为“原始铜合金”初现期的第一阶段(4700-2700BC前后)和第二阶段(2500-2100BC前后)、多种合金铸件尝试期(2100-1900BC前后)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1900-1700BC),跨仰韶时代至龙山时代末期。在这一漫长时期内,有几个遗址是需要注意的。首先是石峁遗址,从碳十四测年、出土牙璋形制与纹饰等方面的证据,许老师推断石峁遗址年代下限可能更晚。其次,陶寺遗址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明确的青铜器,所出全部为砷铜和红铜,缺乏与三代青铜礼器群一脉相承的器物。陶寺遗址可以用“有铜器未作礼器,有大邑未成大国”来概括。石峁的铜器仅见小件,陶寺则有铜铃等空腔器发现,到中原腹地的王城岗和新砦遗址,才见有零星的青铜容器残片,但数量极少以致难成体系。

1700-1550BC前后是复杂复合范确立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含二里头一期)。已有多位学者指出二里头文化可能含有的域外文化因素,如伊朗沙赫巴德与南土库曼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娜考古综合体(2300-1700BC)的某些器物特征。二里头文化的铜牌饰和铜兵器中的战斧也可能来源于内亚。这一时期的远距离交换与沟通,使得文明的传播像细胞和基因,在复制的同时产生了变异。二里头文化将外来的青铜技术与本地炉火纯青的泥土加工(陶器制作)技术相结合,在祭祀祖先的传统中,创造了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核心的独特青铜文明。以二里头文化为先导的中原系统青铜器群可用“吃喝文化”来表述,中国西北及内亚地区则是“饰用文化”。前者盛行酒器和盛食器,后者则主要是装饰品和日常用品。

许宏老师正在讲座

1550-1400BC是复杂复合范铸件确立期第二阶段,1400-1300BC是复合范铸件确立期第三阶段,相当于二里岗时代早期和晚期。二里岗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文明一脉相承的。从二里岗早期晚段到晚期晚段,以青铜礼容器为代表的东亚大陆青铜潮的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就东北地区而言,青铜潮在殷墟时代到来之前已进入到了辽西山地,整个青铜时代的主要趋势是从西南往东北腹地推。青铜礼容器的出现与扩散大体上与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相同步,但这一时期仍是以定居农耕为主导的“小中国”,再往后容纳四夷,才成为“大中国”。

第二部分 青铜之路

相关研究表明,在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铸件所属的考古学文化中,牧业文化系统总体上偏早,半农半牧系统次之,定居农业系统最晚。所谓的青铜潮整体上是通过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流动比较强的牧业族群带入到定居性的东亚大陆腹地。通过对东亚大陆青铜铸造技术的梳理与总结,总体上可以看出其由简单到复杂的特征。目前绘制出的欧亚大陆冶铜技术传播示意图表明,金属文明还是源自人类出非洲之后的第一个大十字路口,即地中海东岸一带,欧洲由于离此更近,因此比东亚大陆更早进入青铜时代。就东亚大陆而言,有四个考古学文化最早进入青铜时代,分别是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晚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到了距今3400年或稍后,二里岗文化人群将青铜潮带入了山东半岛,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进入朝韩半岛,到了战国时代,青铜与铁器同时进入日本列岛。

许老师强调考察青铜之路一定要关注欧亚大陆,把东亚大陆看作是欧亚大陆青铜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从来没有自外于世界,欧亚青铜潮的出现表明最早的世界体系形成了。

陈建立教授梳理了中外冶金术交流史的三次浪潮,许老师认为他所说的东亚青铜潮指的就是第一波浪潮,即“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及其本土化过程——青铜器成为夏商周三代礼制的载体”。

第三部分 全球视野

不同的学者对欧亚大陆冶铜术扩散都进行了勾勒,但是到了中国基本都是大而化之,很多工作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完善。此外,关于全球文明史有很多建构,但基本都是欧美学者所做的,其中对于前甲骨文时代的东亚大陆更是缺乏细致的研究,《东亚青铜潮》一书就是希望为全球早期文明史尤其是最早的金属文明——青铜文明的探索与建构贡献一份力量。许老师认为中国学者应以扎实的材料和独特的视角书写自己的全球文明史,尤其是现在的青年考古学者要有这一志向。

讲座后听众提问

讲座结束之后,李占扬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旧石器以来的东西大陆交流问题与许老师进行了探讨。最后,许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兵器对于中原文明中心形成的推动作用,巩义双槐树遗址是否能打破东方先亮的认识,如何看待玉器时代等问题作了精彩回答。(文/张飞 图/赵孟坤)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 下一条:讲座回顾 |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举例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