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回顾 |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举例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09:03    作者:    点击:[]

2020年11月22日下午,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032期)之“晋南地区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举例”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专业、北方考古研究中心谢尧亭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主持。

5f1f19ec0d0214cc8660fb45bf668bd

谢老师从晋南地区近年来的西周考古发现,尤其是几处重要的遗址与墓葬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些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些重要遗迹现象和青铜器等遗物,并多视角的论述了这些遗址与西周分封的国族之间的联系,最后对考古中发现的三件青铜器铭文提出了自己对这三件青铜器与器主、墓主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

基于此,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晋南地区近年的西周考古发现的概述”。谢老师从1992年发现的晋侯墓地开始介绍了往后年份中晋南地区发现的一些重要西周遗址与墓葬,包括天马-曲村遗址、横水墓地、上马墓地、大河口墓地、坊堆遗址、水凝堡墓地等。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两个方面分析了山西地区可能存在过的西周国族,包括晋、疏、隗、霸、柤等,并且将这些西周国族与相关的遗址墓葬或者具体器物联系起来,推测出霸不是潞和柏可能不是霸的结论,最后给出了这些国族大致沿黄河,渭河和汾河分布的地域与范围。这些都为讲座后两部分中将墓葬与西周国族之间的关系论述提供了宏观认识的先决条件。

5187f0c79f4c97571c28760427b51b5

第二部分是“具体举例遗址墓葬并分析发现的墓葬与该地可能所处的国族之间的关系”。首先,谢老师分析了晋国所处的几个重要遗址和墓地,主要分布在由吕梁山,塔儿山,太岳山与太行山围起来的簸箕型盆地中,这里是晋国的核心分布区,包括天马-曲村遗址、新田遗址、上马遗址等。横水墓地处在晋国核心区以南夹在中条山和绛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里,位于横水镇北部。该地发现特殊的遗迹现象,即有部分大中型墓、也有柱洞和斜洞。谢老师认为柱洞现象一是可能与“不封不树”的“树”有关,二是可能与“屏”有关,是作为墓葬前的一个标志牌存在的。此外,纠正了传统的将“棺罩”读作是“荒帷”的错误,正确读法应该是“帷荒”。

之后,谢老师介绍了这个遗址中比较有特色几个墓葬,包括M1、M2158、M1011、M2150。其中,谢老师认为M1的墓主埋葬的应该是第14代倗伯,应属媿姓之一。M2158也是一个国君墓,俯身葬,其夫人身份地位较高,可能为王姊,谢老师分析了这个墓葬墓主的俯身葬葬式与其夫人身份之间的关系,否定了其它学者认为这种葬式与其夫人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谢老师介绍了几个带铭文的青铜器——易友作丰姬宝旅鼎、鲁候作宝尊彝、倗孟达作宝簋、叔父作旅簋,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这些特殊青铜器的出处渊源、器主与铭文内容解释等内容。

其次,谢老师介绍了2010年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大河口墓地的基本情况,以及该墓地中几个特殊的墓葬和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包括各种形式的漆器与青铜器。该墓地出土特殊的漆木器,包括下踩漆木乌龟的漆木俑、漆木牺尊、漆木罍、漆木双耳杯、单把杯、漆木豆等。比较特殊的青铜器有燕候旨作姑妹宝尊彝、燕候作瓒、旨作父辛爵、带山纹的青铜器、霸姬盘等。其中有青铜器周围都能发现编织物痕迹,由此,延伸出另一个观点,即辨别一件器物的真伪可以以该器物表面是否有编织物痕迹来作为判断标准。

此外,谢老师详细分析了几件器物中的铭文释义与器主墓主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一件格仲簋,铭文内容为:唯正月甲午,戎捷于丧原,格仲率追,获讯二夫,馘二,对扬祖孝(考)福,用作宝簋。其中,或讯二夫即追杀两个俘虏,馘二即杀了两个人,格仲即墓主霸仲;丧原被认为是在原采桑地,而谢老师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这个丧原应该就是在当时的霸国周围。

最后,谢老师介绍了还未发表过的国宝级单位虞国故城,这处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约1000米,当时调查时发现了大面积保存良好的高达3米的夯土墙,夯土墙上的夯打痕迹仍然非常明显。文献记载晚商的虞、芮在今陇东宝鸡一带,其实这尚不能从考古学中坐实。夨国为姬姓,夨君自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都可称为夨王,说明它是周联邦之外的具有独立性质的国族首领,但其与宗周文化关系比较密切。谢老师认为,平陆虞国最有可能是从西南的吴或虞分迁出来的,虞国和夨国实际上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西周姬姓的虞是从吴国分出的,姬姓的芮处于畿内,二者皆为周人新封,与商代的虞,芮姓族可能不同。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以肯定的是,西周中期穆王以来的虞国已经存在于今平陆一带,直到春秋中期为晋献公灭亡。

第三部分是“几件青铜器的铭文的一些观点”。首先是(韋攴)甗,出自晋侯墓M114,其上的铭文大意为:周昭王18年,周王在宗周丰镐,王让韋攴出使到繁,即繁阳,它是铸造青铜器的集散地。有学者认为韋攴是第一代晋侯燮父,韋攴是名,燮父是字。结合部分专家的观点,以及实地发掘时出现的其它器物,例如韦父盉、疏公簋,谢老师认为虽然不能一定确定韦父就是韋攴,但他可能是晋侯燮父的兄弟。至于这件甗是怎么到的燮父的墓葬中,谢老师认为,西周墓葬中的随葬器物,除了自作器外,可能还会有分器、媵器,贿赂、掠夺交换而来的器物,还有其同族先辈和同辈兄弟的器物也可以互相埋葬,因而,如果确定韋攴是燮父的兄弟,那么,这件器物埋葬在燮父墓葬中也很正常。

da1ec2ba2252a4cda0ed11fd08b64b3

谢老师提到的第二件器物是渊卣,出于横水墓M2国君墓。渊卣的盖内和器底刻相同的66字铭文,这里的渊卣与渊尊是同一套器物,并且除这两件器物外,其余有铭青铜器都属于倗伯作器。而比较特殊的渊卣之上的铭文未必是二号墓墓主倗伯,更可能是成周畿内之伯。有学者推测过铭文中大宫的身份,认为其可能是指代肃和伯氏所属的大宗之族长,是更高等级的贵族,即倗伯綮,大宫为了其弟仆六家引起的纠纷就烦扰周穆王,而且还处于东征戎事的时候,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与此不同的是,谢老师更加认同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应该将昔大宫解释为宗庙更加合适,而这六家的庶人很可能属周畿内庶人,因而应当上报到周王那里。这篇铭文涉及到畿内庶人的地位,权利及管辖权限等问题,相当重要。

第三件器物即伯喜父簋,铭文是:唯正月初吉丁亥,伯喜父肇作倗母宝簋,用夙夜享孝于王宗,子子孙孙其永用。谢老师认为,伯喜父不是晋侯喜父,原因大抵有三点,一是当时同名的人很多,如邦父等,因而不能推测原结论伯喜父是晋侯喜父的正确性;二是从辞例来看,晋侯燮父可称为晋公等都是有铭文证据的,因其为开国者,西周其它晋候未见称公者;三是晋侯墓地M91,M92与张家坡墓地同是为故去的父亲做祭器,生者与死者称呼都不一样,金文中没有这样的称呼方式。

讲座最后,谢老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悉心的解答。王青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和致谢。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形式,吸引了200余名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单位的同仁参加。(文/刘桐)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许宏: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侯卫东:中原腹地商代早期中小型城邑的形成背景与性质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