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回顾丨戴玲玲:动物考古及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生业活动窥探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8日 09:25    作者:    点击:[]

2022年6月9日下午,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戴玲玲副教授为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带来题为“动物考古及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生业活动窥探”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豫老师主持,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二十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戴老师首先对淮河流域的地理背景、文化序列、以及生业经济研究做了简单介绍。淮河流域植物考古研究成果积累丰富,动物考古研究略显单薄,动物考古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作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系统的过渡地带,淮河流域文化较为复杂,受到两种文明的双重影响。戴老师把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时间上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6000BC左右:代表性遗址有小山口一期(古台寺一期)、渠沟遗址等,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偏北地区;

(2)5000BC左右:双墩文化时期,典型遗址有双墩遗址、侯家寨一期、小孙岗等,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附近;

(3)4000BC左右:大汶口文化时期,代表遗址有尉迟寺遗址、金寨遗址等;

(4)2000BC:龙山文化时期,代表遗址有芦城孜遗址等

时代最早的渠沟遗址,大约在公元前六千年左右,动物遗存种属丰富,其中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发现最多。通过对哺乳动物的鉴定统计,显示主要以鹿、猪为主。肉量估算结果显示猪提供的肉量最多,鹿相对较少。猪包括家猪和部分野猪。对野生鹿科动物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周围主要是C3类植物。植硅体分析显示渠沟遗址以稻作农业为主,种植水平较低。对猪群进行动物考古鉴定分析发现整体尺寸偏大,超出家猪的尺寸范围。其构成可能比较复杂,包括家猪、野猪、两者杂交群体、返野家猪等。猪群的食物结构上没有明显分化,饮食来源相似,包括野生植被和水稻农作物副产品等。总之,渠沟遗址可能存在家猪饲养,但因其稻作水平低故饲养上投入较低,可能是包括散养、圈养在内的粗放型饲养方式。

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双墩文化时期涉及三个遗址: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和侯家寨遗址。三处遗址动物种类丰富,这个时期渔猎活动频繁,鱼类资源丰富,尤其是青鱼尺寸偏大,推测在双墩文化期鱼类资源占肉食资源的比重较大。三处遗址哺乳动物的量化统计结果显示以鹿和猪为主。肉量估算上,都是以猪作为主要肉食来源。猪群构成较为复杂,包含家猪和野猪等。从同位素角度来看,三个遗址猪群的同位素数据显示为C3类植物为主,结合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推断饮食基本以水稻为主。但是,双墩遗址植硅体分析中发现少量的黍,不确定是本地种植还是外来传入,遗址中个别猪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出明显的C4信号。也有学者根据双墩遗址的遗迹现象推断其带有祭祀性质,导致该遗址猪群的饲养方式与另外两处遗址表现出差异。

大汶口文化时期做过动物考古相关研究的遗址包括后铁营、金寨、尉迟寺、梁王城遗址等。后铁营遗址动物种类丰富,猪的数量没有明显增加,肉量比例减小。而金寨遗址中,猪的比例非常高,推测可能是大汶口文化期不同遗址间猪类资源分布上有差异。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鹿科动物的饮食成分包含一定的C4类植物,这些植物包含有野生植被,也不排除稻旱混作农业模式下农作物以及田间杂草的贡献。猪的食物结构更加复杂,有C3为主,C3/C4混合等,个别猪有明显的C4信号。一方面可能存在对仪式用猪的特殊饲养,另一方面,可能当时的家猪和野猪的食物结构已经开始产生分化。总之,大汶口文化时期家猪饲养管理不断强化,人们对其食物投入不断增加,其强化除了与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发展有关之外,可能也与对猪的特殊利用导致出现跟之前不一样的管理方式。

龙山文化时期的芦城孜遗址,动物考古的统计结果显示以鹿为主,其次为猪,肉量估算结果也是以鹿为主,人和动物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猪的食物结构可以分为三组,包括C4为主、C3为主以及C3C4混合的群体。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粟,水稻占优。这个时期家猪饲养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圈养和野外放养,不排除其中有野猪狩猎活动的存在。

纵观淮河流域驯养动物的变化,对猪的牙齿、骨骼鉴定结果显示猪群从早到晚的驯化程度不断加强,家猪比例不断提高。同位素数据显示早期猪群的食物结构比较相似,到了芦城孜龙山文化时期,跟之前的遗址相比,其饲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出现圈养。两种证据相互印证说明淮河流域的家猪存在不断强化饲养的过程。

讲座最后,戴老师对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反思,包括鹿科等野生动物的同位素值是否指示自然环境? 如何更准确的判断猪的属性?牛的利用和饲养方式?以及动物的食性是否等同于饲养方式等。

在自由提问环节中,戴老师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董豫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感谢戴老师在淮河流域众多遗址开展了细致的工作,并为我们系统的梳理了淮河中游地区以家猪为主的家畜饲养管理模式从早到晚的变化,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作者:周佳依 审核:戴玲玲 责任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三届“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顺利开课 下一条:讲座回顾 | 卡霍基亚的地下景观——探索北美第一座原住民城市的建筑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