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三届“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顺利开课。此次暑期学校共招收了来自70余所海内外高校139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开课仪式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李力主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发表致辞。
方辉教授首先对进入暑期学校的学生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我校考古学科的发展情况,表示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于1972年成立考古专业至今已有50周年,目前已形成扎实稳定、专业化、国际化的一门学科。随后,他介绍了山东大学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以及我院的师资力量、学生培养、济青两地办学等情况,希望通过此次暑期学校增加学生们对山大考古学科的了解,预祝暑期学校取得圆满成功。
开班仪式后,方辉老师为学生们讲授了了本次暑期学校的第一课——晚商至西周时期的“大东”:山东半岛商周考古若干问题。“大东”指代商周王朝的远东地区,本区域存在着本地土著东夷文化逐渐商化、周化亦即王朝化的过程,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典型意义。方老师通过考古材料及历史文献记载,对珍珠门文化分布区域的新认识、珍珠门文化分期、珍珠门文化与晚期商文化的关系以及珍珠门文化与周文化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最后,方老师总结山东半岛地区与商王朝有接触,很可能是一度被征伐的对象,但有商一代仍然保持了东夷自身文化传统和特色;西周时期半岛地区考古学文化保持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反映了周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既不同于鲁(变其俗,革其礼),也不同于齐(引其俗,简其礼),应是在保留夷人(莱、莒、纪等)首领在的统制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并与方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首日课程圆满结束。
本次暑期学校采用授课+讨论形式进行,采用线上形式,课程安排如下,
【作者:张木子 海报:史昊悦 责任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