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为师生带来题为“两周时期戎狄华夏化过程的考古学观察”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主持,吸引了文化遗产研究院众多师生参加。

一、“戎狄”概念的界定
徐良高研究员首先从文献记载入手,深入探讨了“戎狄”的概念。他引述了《周易》《史记》《国语》等诸多文献中有关“鬼方”“荤粥”“北狄”“隗姓九方”等的记载,指出这个民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王国维综合这些记载认为,其在宗周之季为玁狁,入春秋后称戎、狄,战国以降又称胡、匈奴等,“戎”“狄”是中原人所加之名,而鬼方等则是其本名。关于戎狄的生活地域,王国维、梁启超等学者认为其分布于西北部,如从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等地区。蒙文通考证鬼方、熏粥、玁狁及匈奴均分布于西北部。从考古角度看,俞伟超提出西戎是指源于陕西西部至甘、青地区的一些祖源相同或相近的畜牧和游牧部落的统称,包括羌人在内;胡则主要指活动于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的游牧部落,如匈奴、东胡等。王克林将“戎狄文化”定义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以蛋形三足瓮为代表,有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特征,葬俗以石棺葬、屈肢葬为特征的遗存,戎狄族活跃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广大地区。古代文献中的“戎狄”是商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和西北方“非我族类”人群的泛称,包括不同认同、来源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从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时期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分布着寺洼文化、李家崖文化晚期和晋西北“宝德类型铜器群”等不同考古学文化,它们应是当时戎狄族群及其创造的文化,彼此在物质文化面貌上存在区别。

二、先周时期的周文化与戎狄文化
周人兴起于西北,其起源与西北羌戎文化关系密切。《孟子》《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提供了相关线索,沈长云研究认为周人出自居住在今陕西东北部及山西西部黄河两岸一带的戎狄族人(白狄)。考古发现表明,具有明显自身文化特色和明确自我意识的周文化大约在商代后期兴起于关中西部。周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包含关中西部地方特色因素,如联裆鬲、高圈足簋、小口折肩罐等;学习自商文化的以青铜容器和乐器为代表的礼器和兵器,以及商文化风格陶器因素;还吸收融合了西北地区刘家文化、李家崖文化的因素,如乳状袋足鬲、銎首兵器等。学术界普遍认同先周文化部分人群来自晋陕高原,与李家崖文化关系密切。例如沣西地区先周晚期墓葬器物、刘家遗址偏洞墓及陶器、碾子坡遗址陶器、郑家坡遗址出土陶器等,都展现了周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融合特征。

三、西周时期戎狄文化及其与周文化的关系
西周早中期,周人与戎狄总体关系融洽,呈现合作、融合态势,部分戎狄人群融入周文化。如在丰镐遗址内的大原村南发掘的西周中期墓葬,出土的陶罐与西北寺洼文化素面陶罐相似,且有牛马羊头蹄祭祀现象,推测墓主人与西北羌戎游牧人群关系密切。同时,周人的触角深入宁夏南部,留下固原中河乡孙家庄墓葬、彭阳姚河塬遗址等典型周文化遗存。部分戎狄部族如怀姓九宗等在晋中南一带与周王朝诸侯国杂处,融入周文化,接受了礼乐文化和文字系统,其文化因素也融入周文化,如绛县横水墓地倗伯家族墓地和翼城大河口墓地文化遗存所示。然而,西周中期以后,随着“穆王征犬戎”和“征鬼方”等事件,周与戎狄关系恶化,典型周文化遗存从西北后撤。到西周晚期,戎狄频繁入侵,周王朝对西北控制削弱,西戎人群内迁,最终导致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小盂鼎、《诗经》相关篇章、不其簋、兮甲盘、多友鼎、虢季子白盘等铜器铭文都记载了周人与戎狄的激烈战争。如多友鼎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多友抵御猃狁入侵并获胜的事迹。

四、东周时期的戎狄及其与华夏化
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衰落。春秋时期,戎狄兴起于西北,成为华夏集团主要敌人,攻周王、灭邢卫,与楚国北上威胁共同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局面。战国时期,中山国等戎狄国家盛极一时并逐渐接受中原华夏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秦晋将陆浑戎迁至伊洛之地,此后“伊川披发”成为国家丧乱先兆代名词。考古发现显示,以罐、牛马羊头蹄葬习俗为代表的戎狄文化因素在两周都城王畿及附近地区墓葬中与华夏文化插花分布,反映了周戎关系既有冲突战争,也有和平共存与交流融合。黄陵县寨头河墓地、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戎人墓地、河北行唐故郡战国墓地、灵寿中山国都城和王陵等是战国时期戎狄文化与人群内迁及与华夏文化融合的见证。戎狄与华夏交往冲突过程也是文化族群融合过程,秦人、晋人通过战争、联姻等方式与戎狄融合,中山国由白狄建立,后被赵灭并融入赵国统治。两周时期华夏与戎狄族群交往体现了“多元一体”民族融合关系,徐阳戎人墓葬和中山国文化特征都是典型例证。华夏诸国也吸收了戎狄文化与人群,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融合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反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吸纳力。
五、讲座总结与互动
讲座结束后,徐良高研究员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全玉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高度评价了徐良高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认为此次讲座为大家深入理解两周时期戎狄华夏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和深刻的学术见解,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激发了大家对两周时期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趣,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整理:郑贝贝 审核:王全玉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