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山东大学考古实验室开放课题成果交流会通过线上方式顺利举行,会议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永生老师主持,课题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以及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共计60余人参与。
本次参加汇报的开放课题共有8项,依托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立项。各课题负责人或成员围绕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内容涵盖多个研究领域。厦门大学朱展云老师汇报了通过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在西安大兴善寺藏《二十一度母》唐卡研究中的新发现,为有机质文物材质解析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桐老师汇报了战国时期齐国铅料来源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战国时期齐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演变规律以及山东铅、铜矿铅同位素分布规律,并探讨当时山东半岛与日韩金属流通方式的更多可能性;郑州师范大学郭荣臻老师分享了中原与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基于对麦遗存考古发现的量化分析,探讨了中原与海岱地区麦类作物利用与麦作发展历程;南京农业大学黎海明老师汇报了太湖西、北部崧泽-良渚时期的稻作农业经济发展弱化的状况以及驱动因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恒谦老师课题组成员刘哿分享了高光谱技术在青花瓷年代判别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无损鉴别瓷器的新方法;烟台市博物馆闫勇老师课题组成员吴朦老师汇报了关于烟台三十里堡西汉墓出土蒸馏酒的科学研究,提出古代蒸馏酒的分析鉴定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荣金老师课题组成员杜婷婷对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曾侯宝墓边箱出土马甲的复原和保护成果做了介绍,将实验室考古和科技考古有机结合;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典龙阳教授做了基于机器学习和质谱技术的考古样品预处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的汇报。
与会师生就各研究方向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为进一步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