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王芬教授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研究论文解析焦家先民的遗传形成历史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0日 12:34    作者:    点击:[]

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与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题为 “Neolithization of Dawenkou cultur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volved the demic diffusion from the Central Plain” 的研究论文,通过对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人骨的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山东地区新石器化过程伴随了黄河中游中原地区粟黍农业人群的遗传影响。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山东地区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计方式的关键时期,而且大汶口文化与同时存在的仰韶文化之间有着广泛的互动交流。大汶口与仰韶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伴随着人群的迁徙流动?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否伴随着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粟黍农业人群和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贡献?

该研究测序并分析了焦家遗址出土的21个古人的基因组。焦家遗址主要遗存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年代为距今5200-4400年,发现目前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古DNA分析,发现焦家先民带有大量来自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相关人群的遗传成分,大约有60%左右来自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粟黍农业人群,而40%左右来自于山东本地人群,这说明仰韶文化农业人群从黄河中游向东迁徙参与了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化过程。而相比于黄河中游粟黍农业人群和山东本地人群,焦家先民并未受到东亚南方相关遗传成分的影响,这表明焦家先民人群可能没有受到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影响。该研究填补了新石器时代山东人群古基因组数据的部分空白,对理解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时期新石器化过程的人群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图一 焦家遗址古人遗传分析(a. 主成分分析图;b. 遗传混合分析图)

Science Bulletin为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8.8。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王芬教授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王传超教授,作者还有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睿、马昊和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曾雯博士。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08.016

【作者:王睿 审核:孙强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研究进展丨将村落列入名录:中国乡村保护项目的实践和影响 下一条:研究进展丨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砾石层新发现的阿舍利石制品

关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